所以前宋时期,乌蒙部对大理国的离心力就一直很强,属于三十七部蛮中,少有的同时接受大理国与前宋册封的蛮部,也同时是前宋与大理国的藩属羁縻州。
新汉开国之后,对白银的渴望便促生了乌蒙部的极度繁荣,蜀地的商人们大量涌入,租赁山地、勘探矿脉、挖掘银矿,于是中原的农业技术和一些手工业技术也被传播开来。
乌蒙部受中原的影响愈发深远,成为三十七部蛮中汉化程度最深的一个部落,这就使得乌蒙部与大理国的关系愈发僵硬。
由于北宋的武力拉胯,“中国”这个原本直属于汉人中原王朝的称号,契丹辽国自认为中国,大理国也自认为中国,就连大越李朝也在私底下使用。
羊苴咩城的大理国高层统治者们自认为属于“中国”,便视三十七部蛮为不开化的蛮夷,然而乌蒙部的汉化程度又相当高,却仍旧被视为蛮夷,如何肯心甘情愿被白蛮如此歧视性地称呼、还要受白蛮的压榨呢?
所以赵佶时代以来,大理国十五年内两次三十七部蛮大造反,乌蒙部都是最坚定的那一个。
当朝廷有意收复大理国、不断派出伪装为商人身份的密探,与大理国内诸蛮部接触时,乌蒙部便主动暗中投向了朝廷。
若是在东征军出发之前,乌蒙部大约是不会被王伦容忍的,朱提银这么出名,就应该归朝廷所有!但如今朝廷已经占据了石见银山,占据了九州岛诸银矿,朱提银矿便不被朝廷看在眼里了。
乌蒙部现有的利益,在未来朝廷收复大理国后并不会受损,朝廷反而会减免相当一部分赋税,这怎能让乌蒙部不踊跃呢?
可以说朝廷派人私下接触诸蛮部,开出了令他们几乎无法拒绝的条件,那就是仍旧视其为内藩,减免赋税徭役,朝廷会积极协助他们安顿生活、开垦荒田、修缮道路。
于是以陆良城之战为某种标志,北路、东路汉军先后进入大理国,大理国东部、东北部的十多个蛮部尽皆响应汉军,再度出兵协助。
高量成整个人都麻木了,中原王朝的表现一如既往地迅猛,短短二十日,一府二郡一镇的大部分就不归大理国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