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四章 胜负

百万大军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拥众四五十万,无边无际铺天盖地而来,声势已经足够骇人了。

更何况人多,耳目就多。

左良玉的大军约有十数万,前锋人马刚刚抵达罗家店一带,其周边就陆续出现了多股流贼的哨骑前来窥探。

与此相应的是,左良玉督率大批人马的到来,也很快引起了身在遂平方面的孙传庭的注意。

当天傍晚,孙传庭就派了人前来送信,力邀左良玉督率大军北上遂平,与三边兵马合兵驻扎,以免彼此被流贼大军各个击破。

但是孙传庭的邀请,却被左良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左良玉给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方面是天色已晚,另一方面是贼军重兵在侧,在这种情况下,大军既然落脚,那就宜静不宜动,否则容易引发混乱,一旦营啸,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实际上就是不想跟孙传庭会师合兵而已。

因为孙传庭可不是普通文官,孙是三边总督,而且有兵部右侍郎的加衔,还有御赐的尚方剑,一旦合兵之后,他就要受孙传庭的节制指挥。

当然,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左良玉自恃人多势众,——其麾下有十四万之众,而孙传庭麾下不过三四万人马罢了。

他和他的部将们都认为,孙传庭力邀他率军北上遂平,企图与他会师合兵,主要是为了自保,同时装一装他孙某人三边总督的声势。

小主,

一旦他去了,将来要是为汝宁府城内的“崇藩”解了围,主要的功劳可就成了三边总督兼兵部右侍郎孙传庭的了。

最起码,到时候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他就有口说不清了。

当然了,也不能全怪左良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毕竟这种事情在大明朝,尤其是崇祯年间实在是太常见了。

对左良玉来说,他宁肯这个功劳被督师侯恂占去,也不愿意被别的文官总督占去。

因为督师侯恂,好歹曾经对他左良玉有恩,算是他起家发家的重要贵人之一。

朝廷这次以侯恂为督师,自是看中了这一层关系。

而左良玉这一次倒也没辜负侯恂对他的信任,确确实实算是尽起大军,前来帮衬侯恂来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跟督师侯恂还没见上面,却突然率军跑到遂平,去跟孙传庭合兵一处,知情或许会认为贼军势大,官军相互抱团取暖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怕就怕在不知内情的人会怎么办。

他要是这么做了,消息传到侯恂的耳朵里,或许就会引起猜忌,以为他左良玉要改换门庭,投到孙传庭门下了呢。

于是,当天傍晚,左良玉拒绝了孙传庭的邀请之后,很快就派出几路哨探,往北、往东,到处寻找督师侯恂以及随行人马的营盘,希望尽快联系上,好确定下步方略。

而他根本不知道的是,侯恂及其随行人马早已在几天前进了汝宁府城,在城外哪还能找得到他们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