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光明正大,大大方方的,正式遣使与清虏的议和使节公开接洽。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不会顺利,那些只剩下嘴硬的主战派清流文官们,必然会交章弹劾,群起而攻之,朝堂之上可能会乱成一锅粥。
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其实也可以筛选出一些倾向于议和的官员,找到自己的支持者。
这样识时务的支持者,是一定会存在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裹挟在数量庞大、声量更大的清流言官群体中不敢发声而已。
当然了,这种既要扛得住压力,又要耐得住性子的事情,恐怕就不是崇祯皇帝这样性格的人能做好的了。
事实证明,他并不愿意这样做。
不管是被朝堂上的党同伐异吓怕了,还是不愿意激起御史言官的群起反对,从而背负千古骂名,总而言之,他采取了最不该采取的办法。
想瞒,是瞒不下去的。
保密,是不可能保密的。
现在,与清虏议和将成的事情,在辽西各路总兵大将那里已经不是秘密了,就连进不了辽西核心圈层的客军宣府镇总兵杨国柱都听说了,还把消息快马加鞭送到了杨振手中。
谁能保证其他人不会将消息传递到其他地方去?
正所谓,君不密则失其臣,臣不密则失其身,诸事不密则成其害。
所以,秘密议和这个事情被捅出去几乎是必然的,而陈新甲要倒大霉这个事情,也几乎是必然的。
杨振所做的,也不过是给这个事情的发生再上一个保险而已。
至于陈新甲这个人,能救就救一下,救不了也就只能顺应大势了。
杨振这边针对议和将成的安排,刚刚布置下去没几天,十一月十八日中午,在盖州以北青石岭一带巡哨的金海北路团营巡防营一队人马,派人回城报信,说在青石岭以北发现清虏队伍,大约一个牛录,正在南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吕品奇赶来报告,杨振正疑惑清虏动向,随后不久又有人来报,说那队清虏的身份已经确定,为首者是曾经到过盖州的清虏“诚郡王”硕托,对方要求面见都督。
杨振一听,很快想到其来意,随即命人将他们带来盖州城。
当日午后,杨振在自己的征东将军行营,又一次见到了清虏“诚郡王”硕托。
见了杨振的面儿,硕托先是介绍了陪同前来的几个官员,尔后通报了他们与大明朝廷议和的进展。
当然,通报的重点,是划界、撤军、互市这三条。
至于多尔衮去帝号,改称清国汗,以及每年向大明馈送金、银、参、貂若干,他却遮掩过去,只字不提。
或许是涉及到了尊严问题吧,硕托没提,杨振也没有主动戳破。
对杨振来说,反正这次的和议条款,很快就会成为废纸,他也没有必要计较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