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出于第二点,你就不得不出兵。”
说着,荀瑾瑜从怀里掏出一柄折扇,轻轻摇动,眼中闪烁着精芒。
“明公是反贼,而你作为朝廷中央是肯定不能对冀州发布的檄文视而不见的。”
“不然就会失去政治上的优势。”
“而一旦失去政治上的优势,便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在你手中的中央朝廷之权威便会名存实亡。”
“权威崩塌,那么摄于大夏威信而怀有异心的野心家也必然不再隐忍,天下纷争就显。”
说到这,荀瑾瑜再度一顿,随即更是直接起身,身上带起一阵未散的熏香,合扇抵住左手,直视着苏婉清,用着肃然的语气续言道:
“这点对你极为不利。”
“因为你真正的实控地区,其实只有司隶一州,其余州郡,皆只是凭借着皇权,也即是大夏的威信号令。”
“大夏的威信崩塌,天下纷争。”
“那么在你现在并州已失、冀州崩溃的情况下,也同样会和明公一样,四面皆敌,很难起势。”
“甚至——“
“他们还可以用“权贼”之名污蔑你,从而让你陷入被动。”
说白了,荀瑾瑜所说的,也是重点提醒苏婉清的。
其实就是权力博弈的终极公式。
这点身为皇家出身,经历过数次模拟的苏婉清也很懂。
一个势力,最重要的是什么?
军事实力?正确。
正统性?也正确。
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军事乃利刃,正统性为利刃之柄。
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光有正统性,不足以成事。
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正统性,也不足以成事。
握柄挥刃者可屠龙,徒执利刃者必自刎。
这就是政治的魅力之处。
军事是辅助正统稳定而生(政治),反过来,正统性亦为军事赋魅(师出有名)。
一个人想成事,两者缺一不可。
而且,不仅如此。
荀瑾瑜短短话语之间,还彻底帮助苏婉清现在的局面分析了一个透彻,提醒了她很多忽略的地方。
冀州士族豪强是有备而来。
并非光是针对吴信的有备而来。
也是针对她的有备而来。
这是阳谋。
逼迫苏婉清必须出兵。
因为苏婉清不出兵,就等着被天下唾弃,不再听从其号令,甚至被当作“胁迫天子“的公敌看待吧。
这其实是一种倒反天罡的行为,因为现在正统依然在她。
所以,他们这种行为叫什么?
叫臣子去命令皇帝出兵!
是不合理的。
要讨伐吴信,也是她去叫大家讨,而不是冀州士族豪强们叫她们去讨。
因此,她其实去不去都一样,都是会有损失的。
不去,就是失去她用皇权包装给自己的正统性。
去,大夏的正统性同样会被削弱。
只是一个损失特别严重。
一个损失相对较小。
至于冀州士族豪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