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4章,法国人的断头台

汉口到松山机场,大约950公里。

对于航程大约2000公里的马丁139轰炸机来说,属于极限攻击。

如果满载四枚250公斤的航弹,返航的时候,可能会油料不足。

但是没关系。

可以在南昌机场降落。

目前的南昌机场,跑道还是开放的。

只要张庸首先降落,就能指挥其他轰炸机安全落地。

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降落福州机场。

福州机场跑道勉强也能使用。

但是日寇战斗机可能蜂拥而来,只能被动挨打。属于最后的选择。

“高度2400!”

“航向155!”

“速度270!”

为了节省燃料,必须使用巡航速度。

还好,冬天刮的都是西北风。顺风飞行,也能节省部分燃料。

“张,为什么不去上海?”迪恩问道。

“上海和杭州肯定有防备了。危险。”张庸回答。

迪恩沉默。

其他人也没有说话。

对于雇佣兵来说,当然是没危险最好。

金陵遭受到了袭击,附近的杭州和上海,肯定也会加强警戒。

别的不说,只要是探照灯密集开启,轰炸机编队就有可能被发现。它的体型很庞大,速度也慢。

只有远距离的松山机场,日寇可能还会处于松懈状态。

总之,听张庸的就对了。

无脑的跟着张庸战斗,安全,收入又高。

出来一趟就是100美元。还没危险。没脑子的人才会反对。

安静的飞行。

飞过南昌……

飞过南平……

飞过福州……

张庸默默的计算时间。

差不多凌晨五点。天地间最黑暗的时候。

同时,也是人最困的时候。

油料表显示,还有60%左右的燃料。

还不错,确实是一路顺风。被西北风推着过来的。

没想到居然是天时地利人和。

目标很安静。

空指部地图显示,松山机场没有异常。

所有的飞机,都是整齐的排列在机场草坪上。也有部分是在机库里面。

咦?

机库?

新鲜事物啊!

日寇居然修建了机库?

查看究竟。

发现机库里面都是BR-20轰炸机。

意大利生产的。日寇海军马鹿进口的。主要用于远距离轰炸。

它性能相当不错。能挂载1600公斤炸弹。最大航程2700公里。能覆盖华夏全部富裕区域。

以后,日寇进攻菲律宾,这些BR-20轰炸机,也是有出动的。

麦克阿瑟的败仗,就是从菲律宾开始。

可能是BR-20有些娇贵。所以,需要安放在机库里面。

但是,数量不多。

应该是上次被轰炸过一次,损失了一部分。

之前,苏联志愿航空队和国府空军,曾经联合出动,轰炸了松山机场。

当时,由于南昌机场起飞的国府空军迷航了,所以,没有到达指定位置。只有苏联航空队进行了轰炸。

换言之,就是虽然造成了日寇巨大的损失。但是比预想中的要小。

毕竟有一半飞机没有到达目标上空。

这件事也充分说明,这个时代的飞机,真的很容易迷航。

哪怕是白天,如果气候条件稍微恶劣一点,比如说风大,云层多,就有可能走错地方。

更加不要说是晚上了。全天候的战斗机,需要等机载雷达出现。

逐渐靠近。

发现日寇高射炮阵地。

有两种口径。

一种是25毫米机关炮。九六式。单炮管。大部分舰载。少部分搬到陆地上使用。

海军马鹿的别扭产品。原型是20毫米的。硬生生改成25毫米。

唯一的作用,就是和陆军马鹿绝不相同。

一种是75毫米高射炮。大正十一年式。陆地专用。性能还不错。

但是后来大部分是用来压制地面目标。而不是用于防空。因为防空的话,数量不够,弹药也不够。

高射炮防空,两大前提。第一,本身数量要多。第二,弹药要多。

就好像是眼下的武汉三镇,拥有三百多门高射炮。弹药消耗绝对是天文数字。要一船一船的运来。

如果没有船运的话,高射炮再多也是摆设。

“注意。”

“距离目标十五公里。”

张庸提醒。

日寇高炮没什么威胁。

因为它根本没察觉到高空有敌机靠近。

在没有雷达的夜晚,单靠肉眼观察,吃再多的鱼肝油都没用。用鱼肝油洗澡都不行。

何况,凌晨五点左右,即使有观察哨,估计也困死了。

2400米的高空,十分安静。

十公里……

八公里……

雷达地图开始显示细节。

一个有标记的红点出现。

果然是它。

就是上次遇到那个日寇高手飞行员。

这个家伙,应该是日寇飞行员里面的王牌。敢单独出来活动。

可惜,上次没有抓到它。后来也没抓到。

但是这一次,它应该是还在睡梦中。希望直接炸死它。

发现弹药库……

一个,两个,三个……

皱眉。

日寇弹药库分开在三个不同区域。

显然,如果是要攻击弹药库的话,是不可能全部摧毁的。一个都难。

因为精准轰炸这个东西,真的很讲运气。

雷达地图没有显示日寇的油料仓库。只能根据地形图判断。

同样很难直接命中。

所以,主要的目标,还是日寇飞机。

尤其是日寇的BR-20远程轰炸机。这是威胁最大的存在。

“调整航向105!”

“高度1500!”

“速度300!”

张庸发出指令。

准备攻击。

目标就是那些机库。

机库里面有BR-20远程轰炸机。

“收到!”

“收到!”

轰炸机编队开始转向。同时降低高度。

斯特龙深呼吸。根据张庸提供的数据开始计算。然后报出结果。

“张,距离560米投弹!”

“好。”

张庸查看雷达地图。

3000米……

1500米……

800米……

终于……

“到!”

“投弹!”

张庸果断下令。

第一架马丁轰炸机开始投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