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茶

{不只是道光的高光,还是八旗兵最后的高光。}

{十七年后,和卓部又一次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即“七和卓之乱”}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月底,七和卓首领卡塔条勒等带领骑兵千余人从浩罕汗国出发,攻占喀什噶尔回城,并包围了喀什噶尔汉城和英吉沙尔。}

{道光闻讯后,派奕山为参赞大臣,率领北疆五千多清军迅速南下,从阿克苏取道叶尔羌,在英吉沙尔击溃了叛军。}

{卡塔条勒等见势不妙,掠夺了喀什噶尔大量的人口和财物后,逃回浩罕汗国。清军在九月底收复了喀什噶尔,“七和卓之乱”平定。}

{道光两度平定新疆和卓部的叛乱,夯实乾隆的政策,有力维护了我国疆域的统一,这是他的功绩。}

{不然……}

{朱棣(拔剑):是啊……好圣孙!}

{所以啊,对乾隆来说,道光也是好圣孙。}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瞥了一眼天幕。

“瞻基这小子在位就两件事没干好。”

“一个是自己五次北征的成果在他在位时成熟了,而他不愿乘人之危没能把熟了的果子摘回来。”

“二是丢了安南,因为这两件事,基本让他和明君无缘了。”

徐皇后倒了一杯茶给他,慢声细语道:

“也不能总把疆土做为一个是否明君的衡量指标吧?”

“汉文帝治下远不如汉武帝。”

“但谁敢说汉文帝不是明君呢?”

朱棣接过徐皇后的香茗,饮了一口,又缓缓吐气道:

“把疆土作为衡量一个君王强不强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指标确实不可取。”

“但天幕就是拿这个做指标你有什么办法?”

“汉文帝……几百名皇帝,有几个汉文帝?”

殿内一时寂然无语。

……

大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一甩袖袍,不耐烦道:

“都说了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你们安南不是也没拿下来吗?”

“朕是不想拿吗!”

那不是财政不支持吗?

得亏当初没拿,这要是拿完摊上朱祁镇,来一个南北夹击。

大明直接当场暴毙!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面无表情。

殿下群臣恍如未闻,自顾自的陈述英吉利入京的利害。

你说怎么不庆贺稳定回疆之事?

这满朝文武有谁是缺心眼子吗?

当今万岁最重视什么?

乾纲独断吗!

前面那些大臣都快把道光皇帝玩成狗了这时候你去庆贺胜利?

怎么?活得不耐烦了?

玩反讽?

歇歇吧!

……

天幕上

晨曦微露。

太和殿上,满殿黑压压的,一片红顶花翎。

一场惊天之变自此开始。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

【道光十八年(1838)闰四月初十】

【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了著名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全面提出了关于禁绝鸦片的主张。】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裹着绣有翼马的金纹红锦被,微微坐直身体。

“鸦片,朕倒要看看是个什么东西。”

李世民润好笔墨。

“我来写。”

李建成备好纸张。

“我来画。”

……

【要想说清鸦片,那就要说为什么英国要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

【为什么会选择打开中国大门。】

【以及,两种意识的碰撞。】

……

一张世界地图浮现在天幕上

在地图里,中国安安稳稳的坐在中心位置。

像一名颐养天年的老人般不问世事。

但在老人的身边,一条条错综复杂的海航路线交成一只密不透风的大网。

这张网笼罩了整个世界。

唯独老人不在其中。

……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

【马可·波罗,随其商人父亲和叔父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安南、缅甸等地侨居和做官。】

【回国后,由其口述而传抄存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

【他炫耀他在东方的游历见闻,告诉人们,东方是一个遍地黄金的世界,宝石和珍珠难以计数。】

……

大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摸了摸大胡子。

这怎么有一种万物起源的既视感呢?

“你们说我要不要也来场西征呢?”

殿内众人对视一眼。

“陛下,再看看吧。”

忽必烈点了点头。

再看看,这三字门道可深了。

悟去吧。

……

【十五到十六世纪,随着当时世界上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欧洲出现,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初生的资本主义作为封建主义的对立物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

大汉。

“它说什么呢?”